管理界各種繁雜的概念也有流行與經典之分,所謂“執行力”應該是目前在企業管理領域比較流行的一個概念了。 到底什么是“執行力”呢,好像還沒有看到哪位大師對此做出一個比較權威的定義,大部分人對執行力會有一個比較通俗地理解就是“執行并完成任務的能力”,還有比較學院化的理解就是“執行并實現企業既定戰略目標的能力”。 明德管理咨詢在咨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每一個老板、每一名管理人員都會對下屬有要求,無論這些要求是否明確、合理,這些要求與期望都會遭遇它們各自的結果;每一個企業都會有戰略目標,無論是否明確、合理或者宏大,同樣地每一個目標都會有最終的結果。這些老板、管理人員與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現實是:結果往往與目標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或者說“沒有完成任務”“沒有達成目標”,問題在哪里呢? “想法沒有得到實施”,“方案沒有得到執行”(因為重點在于探討執行,所以我在這里假定討論的前提是:目標方向是正確的、方案本身是完善的,也就是說戰略規劃是沒問題的),有好的規劃,沒有得到執行,所以沒有達成目標,這是一個很符合邏輯的推斷,于是“執行力”的概念就出籠了。 “執行力”的提法本身沒有問題,但這是一個概括性很強的概念,概括性強的概念往往模糊了很多本來具體的東西,如果我們反向理解的話“執行力”還是只看到了結果沒有找到原因,由管理理論專家提出來尤可,但如果由管理人實踐人員說出來只能說明他還沒有深入地了解從目標到結果之間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怎可一句“執行力不強”就搪塞過去! 那么到底“執行力”是什么呢?其實“執行”就是“做”,要做的事復雜程度不同需要的做事能力也不同而已。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層次去理解“執行力”,一是個人執行力,另一個就是企業執行力。 個人執行力整體上表現為“執行并完成任務”的能力,對于企業中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具體能力,我認為個人執行力嚴格說來它包含了戰略分解力、時間規劃力、標準設定力、崗位行動力、過程控制力與結果評估力,是一種合成力,這六種“力”實際上是六種職業執行(做事)技能,對于企業中不同位置的個體所需要的技能需求并不完全一致。 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企業執行力不強是下屬沒有按照上級的意志去落實其實是一種誤區。直接把任務簡單地拋給員工,當然不會得到有效地執行,如果管理人員把某個任務的完成標準、時間都明確了,在下屬執行的過程中進行檢查和協助,而下屬還是完不成任務的話,只能說把任務沒有交代給真正有能力去完成這件事的人或者說他應該找更合適的人來做了,所以執行的效果關鍵還是看我們的管理人員是不是有計劃(時間規劃、完成標準)、有組織(找合適的人干活)、有領導(協助、激勵)還有控制。 企業執行力主要由三個方面因素合成:流程、技能、意愿,流程是指企業運作流程,包括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技能主要是企業成員的職業執行技能,就是上面提到的個人執行力的構成技能,意愿是指企業員工工作的主動性和熱情。 怎么理解呢?高效的企業運作流程就好像一條先進的生產線,執行技能強的員工就是生產線上熟練的技工,意愿就是員工的主動性和工作熱情。光有先進的生產線沒有熟練的技工沒法發揮生產線的最大效能,再熟練的技工讓他們手工操作趕不上流水線大機器生產,同樣的生產線,同樣熟練程度的技工,如果一邊是熱情高漲,一邊消極怠工,當然是士氣高者勝。 所以說流程、技能和意愿就構成了影響生產產能的關鍵因素,就是企業的執行力鐵三角,各邊邊長越大,三角形面積越大,企業的執行力就越強;相反,如果我們把這個三角形的任意一邊朝內移動,三角形的一邊長變短,面積也變小,其他兩邊即使很長也產生不了效用,整體執行力也就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