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眼中的三類企業家
第一類企業家能夠看到消費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這是最偉大的企業家。他們不僅創造產品,其實也在創造產業,我們可以說所有人類歷史上,特別是過去200年里,對商業和經濟的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這類企業家。他們一定是在創造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消費者沒有想到東西,近代包括微軟比爾蓋茨、蘋果喬布斯,100年前包括愛迪生、福特等,都是這樣的人。
第二類企業家滿足現在市場的需求,人們喜歡吃可口的東西,喜歡高檔的車。
第三類企業家按訂單生產,技術規格都有了,保質保量生產。
全世界第一類企業家都是極少數的,第二類企業家、第三類居多。未來我想可能很不一樣,在座的其實已經出現了第一類的企業家,就是創造出別人沒有想到,而拿到以后高興得不得了的東西,只有這樣我們才是有希望的。而要做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性的理解,其實偉大的企業家都是對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包括最近時興的微信,如果沒有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不會做出這樣的產品。
企業家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市場調研是需要的,但這是對一般企業家而言。但你要知道,最偉大的企業家做的事,這個市場根本沒有,你根本沒有辦法做市場調研。
創新也包括模仿,創新是連續的過程,而不是完全跳出來,中國過去講的創新基本是模仿的創新。創新路子是這樣的,跟剛才講的發現不均衡不一樣,創新一開始利潤是虧的,所有新產品開始都是虧的,聽說京東商場都沒有賺錢,隨著市場擴大,就開始賺錢了,但是到一定程度,模仿你的人越來越多,你的賺錢能力就越來越小,所以,會創新的企業在自己賺錢的時候,就開始投入下一個賺錢的機會,不斷創新。有一些企業在自己高點的時候欣賞自己的利潤,最后過一段時間就可能消失了,可能有好多原因。還是用馬化騰例子,QQ仍然高漲的時候就推出微信,微信就是打敗QQ,甚至一定程度替代QQ,我們有這種意識的話就可以有持續的創新能力。
所有的創新最初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但是這個想法一定是與眾不同,也就是大部分人不會想到;第二你說出來大部分人不會認同,認為完全不可能,這是創新的第一步。問題是說你有這樣與眾不同的想法,有沒有可能變成最后消費者愿意買單的產品。有些人有這種想法,但是他沒有變成消費者愿意買單的東西,這不是創新只是發明,發明申請專利放在那里,企業家創新就是一定最后有人買單。200年前所有人消費都是十到三次方,今天是十的八次方。有些例子大家可能覺得都過時,但是從研究角度,理論沒有過時,只有實踐有過時,所以在座的黑馬,我覺得仍然有必要看看200年前英國工業革命出現什么、看看30年前企業家怎么做,對我們同樣有啟發。
比如嬰兒尿布,帶孩子都是不斷洗來洗去的尿布,消費者算成本的,你生產的東西他愿意付錢,所以寶潔公司為一次性尿布投入市場了十年時間,技術很快解決了,唯一需要解決的就是降低成本,如果成本降低不到五美分以下,這個沒有市常寶潔花了十年時間降低到3美分,市場價格賣到5.5美分,所以就有這個市場,現在這個市場普及了。
我們想一下,100年前,想生產膠片的時候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使普通消費者都可以使用它,而且不需要很多技術可以使用,他生產照相機,你照完他給你洗好,它廣告里邊說“你只要按下快門,其他事情都是我們替你做”,由此普及照相機。我們知道數碼相機出現以后,柯達就被替代了。
還比如家庭錄像機。索尼公司一開始生產家庭錄像機,一個要55000美元,只有專業公司才能使用它。索尼想把它變成普通人都能用的東西。怎么實現呢?成本必須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就是說必須用500美元生產出來,最后家庭錄像機就普及開來。
所有創新就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大部分人不能認同,大部分人認同的想法是不賺錢的想法。像吉利刮胡刀,刮胡刀很早就有了,菜刀都可以刮一刮,100年前吉利這個人想怎么做一個東西,既刮起來舒服,又成本很低,走在哪里都可以扔掉。他努力十幾年做到了,所以現在它仍然是刮胡刀市場主要的供應商。
100年前,沒有人想到汽車應該大部分人都使用,福特有一個想法,一定讓汽車變成大部分人使用的東西,所以他引入汽車生產線,不僅改造汽車業而且改造整個工藝。聯邦快遞想法是,任何一個東西能不能今天交給你,明天送到對方手里邊,當時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從技術上不太可能的,所以他的那篇耶魯讀書時候的論文,老師只給他打了C,就是剛及格分數,然而就是這個論文里的思想,后來變成聯邦快遞公司。
40年前,沒有人想到每家都有計算機,只有比爾蓋茨想到,他才做出軟件產業。還有國內很多優秀的公司,我要說的核心點,創新就是一個想法而已,問題你有沒有辦法把這個想法變成消費者愿意買單的東西? 企業家一定要賺錢,不賺錢就不是企業家,但企業家做的是具有很大使命感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創新型的企業家比商業性的企業家快樂的多,因為他改變這個世界所做的事情更多。你要做到這一點,你要有敏銳的嗅覺,企業家比新聞記者敏感高,你對未來預測判斷很重要,凡是成功的企業家都是看未來看的比較遠?,F在市場成長起來的產品,是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同樣可以說今天根本不敢想東西,恰恰變成二十年以后市場主流的產品。 跟開始講的對照起來,過去三十年中國企業家做的就是套利和模仿西方創新,未來偶爾套利模式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套利空間越來越少,投機倒把的空間越來越少,模仿空間也越來越少。未來只能靠創新,創造新的市常中國企業家主要關注市場的廣度,我認為市場深度更重要,人口大國市場廣度很大,也可能有人不注意開發市場的深度,也就是每一個產品的附加值究竟多大。 政府制定很多產業政策,靠這些產業政策來引領未來的技術,這都是錯的。因為這種假設的前提是,假定政府官員或者科學家比我們企業家更有能力判斷未來,這個對不對?如果這種觀點是對的,就不會存在企業家。判斷未來最好的仍然是企業家,任何時候不要跟著政府產業政策投資,產業政策投資可以拿到政策補貼就以為你賺錢了,最后可能死在這里。真正企業家,尤其你想變成偉大的企業家,一定是要別人跟著你,而不是你跟著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