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關于賽道選擇;
第二,我們對品牌的理解;
第三,創業過程的一些反思。
第一個問題是創業賽道的選擇。
對于CEO而言,我認為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對創業公司來說,聰明和勤奮只是基本門檻。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你再努力再聰明都沒有用。
創業前,我思考的最關鍵的事情是:創業賽道到底怎么選?天花板很關鍵。如果你選的賽道天花板是個萬億市場,就好玩很多。如果天花板很低,你還想做成一個上市公司,我的建議是,還是別干了。
無論你選擇什么消費品類,一定要計算你有多少用戶。一旦你選擇了一個很少人用的品類,隨便你怎么折騰,起點就能看到終點。
選擇方向時,一定要對CAGR(產業的復合年均增長率)敏感。CAGR很高說明天花板很高。當然,CAGR很低時也有可能天花板很高,說明是個超級紅海市場。
大家有沒有在CAGR超過100%的行業創過業?我經歷過,這種增長速度,想都不用想都可以進去創業。為何高榕會投拼多多?就是看到了這家公司恐怖的增長速度。
如果CAGR很低,低于10%,除非是國家項目或民生項目,否則哪怕做到行業第一又怎樣呢?
創業的不可能三角,尤其是消費上,你很難找到用戶滲透率、消費頻次、客單價都很高的品類。你們要做個抉擇。
這三者之間,我認為消費頻次很重要。如果你選擇了一個低頻的行業,你打廣告的效率比別人低很多,投完后要做好長期教育市場的準備,你要熬,熬到“剩者為王”。
高頻有什么好處?你可以快速試錯,快速獲得反饋,所有的營銷轉化效果都可以乘以N,它是一個指數型增長。
當然,還有一些低頻、高客單的行業也是好行業,但這些行業往往都有巨頭。
你得分清田里的、鍋里的、碗里的。初創時,創始人會特別激動地告訴大家,自己進入了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但你要算清楚自己碗里的有多大,否則真的是自嗨。
當時,我也覺得我進入了一個萬億級市場:海天頂峰期的市值接近7000億元了,調味品市場大得一塌糊涂。但我發現,醬油這個品類在調味品里就占了30%-40%。去掉醬油,基本上也就是小幾千億元的市場。
很多創始人一上來就特別喜歡講二級火箭的故事。但我告訴大家,投資人對這個不感冒:你一級火箭做好了再跟我說二級火箭。千萬不要把二級火箭的故事講得比一級火箭還精彩,不然你怎么不直接去做二級火箭?
消費品最好的、最幸福的是,你有一個拳頭產品,在一個品類里就可以做到10億元。(這樣)你的戰略、組織、資源全部開始分叉。
所以,消費品公司能否做好,第一個判斷就是,你是否有一款產品可以做到10億元,能做到就是一個性感的故事。因為你的一級火箭很強壯,二級火箭才能搭上一級火箭的力量。
2.天花板決定人才梯隊
小賽道留不住好人才。你的賽道天花板越高,招人越容易;如果你的賽道天花板不夠高,一流人才跟你關系不大。
如果今天你搞新能源行業,跟特斯拉一樣,常青藤的學生你都可以招到。原來在餓了么的時候,當10平方公里內有1000張訂單同時發生,分配給誰效率最高,就涉及算法,那時候外賣、零售代表未來,招人特別容易。
人才吸引人才。很多時候,大家說招聘靠HR,但在我眼里,招聘就是靠人才。公司人才越多越好招,公司人才不多,招了也留不住。
A player 找 A player,B player 找 C player。如果你是一流的人才,你能招進來的基本上都是一流人才;如果你是一個二流的人才,你招進來的基本上是三流的人才。
這就會導致一個效應,你的公司越強則越強,越差則越差,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
3.天花板決定人生效率
原來在餓了么的時候,張旭豪天天都在講,創業這件事情最怕的什么?我們折騰了好多年,轉身一看,我們在一個小市場里。
相信每一個創始人在創業之初,一定承諾過團隊買別墅、買好車。但當你創業很多年,發現自己在小水泊里,吹過的牛很難圓過來的時候,你就會痛苦。
對于創始團隊來說,創業三四年,沒有可觀的經濟、經驗回報的話,大家肯定接受不了。這說明我們浪費了很多時間,人生效率會很低。
需求拐點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我去觀察做消費成功的企業后發現,他們一定踩中了需求拐點,需求爆發了,供給跟上,就能爆掉。
1.需求的遷徙和變化
那么問題來了,需求拐點是啥?雷軍說過,風來了豬都會飛。對我而言,這就是社會發生了需求拐點。研究需求拐點就是研究需求的遷徙和變化。所有的拐點來自科技進步、社會環境、國家政策等。
我自己經歷了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團購大戰、外賣大戰我都是核心成員,科技進步帶來的需求拐點變化,我有切身體會。
叮咚買菜、英科醫療、分眾傳媒都是踩中需求拐點的公司代表。
2019年,很多人感覺叮咚買菜要死了,但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叮咚買菜每天都賣斷貨,數據反向增長,它又拿了一輪大錢活下來了。
在(新冠)疫情中獲益的公司還有做醫療手套的英科醫療。城鎮化則給分眾傳媒帶來巨大的機會,城鎮化建設要不斷蓋樓,就能放置智能屏,現在它覆蓋了中國3億白領用戶。
2.需求拐點踩對了,最難的是堅持
需求拐點這件事情,我不太相信風口論。對創業者來說,當風口來的時候,當巨頭來的時候,再去創業已經比較晚了。
社區團購,去年火到爆,但只有超級有錢的巨頭能不計虧損地砸進去。
餓了么是2008年成立的,有一段時間做外賣做不下去了。為了養活公司,張旭豪、康嘉(餓了么創始人、聯合創始人)還去“挖煤”(指刷機)。
2013年,朱嘯虎(金沙江合伙人)投進來,外賣市場熱了,餓了么熬了下來,最終走到今天。(幾個)大學生創業,10年賺了100億元。
在我們公司內部有句名言:最重要的是選擇,最難的是堅持。你選對了,熬不下去也錯過了。你選對了,且熬下去就成功了。
怎么知道自己選對了還是選錯了呢?首先得判斷賽道大不大,賽道大還有堅持的欲望,賽道小你就別堅持了。
(每個創始人)都可以自問一下,你的賽道是否在需求拐點上?或者將來有沒有機會成為拐點?如果沒有,可能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個小賽道。
3.需求拐點不變的特征:人們對圈層躍遷的渴望
我越做消費越覺得人活著只為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更好的自己,第二件事情就是更好的生活。
人類發展的基本邏輯,人性中不變的點是對圈層躍升的渴望。
全球最經典的商業模式是C2C,即Copy to China。但對我們來說,C2C機會不大了。
因為中國在很多領域,尤其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領域里,已經領先美國了,美國可能要Copy to America了,就是C2A了。
我們的機會是什么?1 TO 3:就是怎么將一線城市的需求搬到三線城市。
我家在農村,我的很多發小都在工廠里上班。每年過年我們會一起打牌。有一次打牌時,一個發小看到我戴了塊幾萬塊錢的手表。
前段時間,他居然打電話問我,那塊表還在不在,能不能賣給他。
我當時最大的反應不是手表的問題,而是小鎮青年對生活提升感的理解——他能不能過上大城市哥們一樣的生活。
4.當下哪些需求拐點發生了
因為視野和精力有限,我可以將自己對需求拐點的判斷,看到的東西跟大家分享。
抖音電商做的時間不長,但去年已經做到了6000億元(GMV)。這種勢能,基本上已沒有人能抑制了。抖音本地生活服務推出以來,增長速度也是十分驚人。
未來新媒體環境、推廣方式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原來的電商是搜索電商,轉化過程復雜;推薦電商一下子把社會的底層需求放大、轉化了。
我媽是抖音電商的重度用戶,經常在上面買東西,我有時候問她,買這些東西干嘛?她覺得有用。
即時配送對人們未來的生活影響會越來越大。大到什么程度?我認為未來所有年輕人家里應該不會囤貨。因為他們需要的任何東西,半小時都可以送達。
現在70分鐘、30分鐘能送到的東西基本都是標品,未來更多的非標品可以在30分鐘送到。這帶來的影響是什么?所有的商品規格會越做越小,一次用完就行了。
外賣對中國消費者最大的影響,是阻斷了年輕一代繼承媽媽廚藝的可能。
關于一頓飯如何方便地解決這件事,我覺得未來還有很多機會。自嗨鍋很明顯是一頓飯的解決方案,特別簡單,東西還不錯。
在消費行業創業,很多人會問,壁壘在哪里?我很關注這件事。
什么叫有壁壘?我認為就是一家企業要有自己的經營控制點,你會別人不會,你有別人沒有。如果沒有經營控制點,誰都可以打你,離終點只是倒計時而已。
1.經營控制點往往就是營銷點
你的經營控制點往往就是你的營銷點。如果你沒有經營控制點,你去營銷都不知道該怎么做。你去營銷一定會講自己的經營控制點,你沒有經營控制點的話,你講什么?你都不知道該怎么講。
尋找經營控制點,要去產業里(值得)模仿的地方看看。比如鴨脖這個產業,絕味鴨脖會說我是鴨王,上游的鴨子被我壟斷了;周黑鴨則掌握了充氮保鮮技術,它的設備很貴。這些都是它們的經營控制點。
外賣渠道是佐大獅的經營控制點,別人很難跟我們競爭。我們稱之為內部戰略。2019年,我們內部的戰略就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擴張。
李嘉誠有句話,一家企業要有一門天塌下來都能賺錢的生意。只有這樣,你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不斷發展。
2.創始人基因決定經營控制點
有的創始人是做渠道出身,渠道搞得好;有的創始人產品研發出身,產品研發搞得好;有的創始人營銷出身,營銷搞得好。如果連自己的經營控制點都搞不好,那就很難了。最可怕的是淪為價格戰、人情戰。
為什么大家普遍看好元氣森林?因為元氣森林的產品是成癮的,客戶有黏性,復購率非常高?,F在的便利店,沒有元氣森林行不行?肯定不行。
零售終端的冰柜里,元氣森林是個稀缺的位置,它對渠道有控制力。如果一個品牌對渠道沒有任何控制力,流量只會越來越貴。
選擇賽道時,你要想一想,你的基因,你以往的經歷,到底有什么東西可以用來建立壁壘的?如果沒有,你恐怕沒有一天能睡好。最好的結果就是,你有極強的意志把別人都熬倒下了,你剩下來了。
3.寡頭時代創業難有壁壘
寡頭時代談創業壁壘很難,無論你做什么,如果巨頭看上了,它們都能做。
互聯網時代,有一個鐵律:高頻打低頻。一個更高頻的APP,一定會吃掉更低頻的APP。因為手機裝載空間有限,人們只會保留和打開最高頻的APP。
(巨頭為什么對)社區團購那么緊張?因為生鮮是一個極其高頻的東西,如果最終(人們養成了)通過社區團購購買產品(的習慣),其他產品社區團購都可以做。這是挑戰(巨頭)神經底線的東西。所以,巨頭氣勢洶洶地殺來了。
在一個沒有壁壘的行業里,尤其是大家認為規模就是壁壘的行業里,基本上就是血腥的舍命狂奔。
團購大戰,外賣大戰時,競爭都以小時為單位。我們必須快速獲取信息,快速決策,吃飯靠外賣,基本上不太睡覺,床就在辦公室。
明里暗里的商戰令人神經敏感,看到會議室里攝像頭動了一下,我都會拿塊布蓋上。那時候,大家身體基本都不太好。上個月聚會,我們聊什么?聊胃有沒有好一點。
真正做消費創業后,我發現消費其實是個慢行業。對互聯網來說,每年可能有百分之幾百的增長,對消費來講幾乎不太可能。
1.消費是個慢行業
我跟江小白創始人老陶(陶石泉)聊過幾次,讓他給我分享江小白的成功秘訣。
老陶給我講了他體會最深的點——消費(創業)非常像一個飛機起飛曲線:起飛的時候很慢,一旦飛起來就會飛得很高。
江小白從2011年開始,一直在做各種投放,但直到2015年,投了一部電視劇叫《好先生》,才火了起來。元氣森林也是如此,這個項目做爆之前,死了好多項目,它現在孵化的很多新項目,也不能保證百分百成功。
滿池的荷花,你看了半天它就不開,20天時間開一半,剩下的一半一天開完了。
消費,真的是個需要長期積累和沉淀的東西,做消費一定要有耐心。我非常相信:出來混是要還的。那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可能是致命的,將來是一定要還的。
2.長跑心態,做時間的朋友
(目前)整個消費賽道,90%以上的投資并不是在投消費,而是在投供應鏈。
拉面館為什么能拿到這么多融資?基本邏輯是,拉面有機會成為中國的肯德基,這背后是供應鏈的標準化。
所以,所有消費創業者先把供應鏈做好,供應鏈做不好先別談消費創業。
品牌做的好的,一開始都是品牌等于品類,慢慢等于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事情。
產業布局是一件復雜的事情,整合產業上下游需要大量的精力與經驗。
像我們做拌飯醬,要從辣椒種子的研發開始,到辣椒的種植,然后到研發實驗室的配方,再到工廠的生產,然后到倉庫、物流等。
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中式糕點,像墨茉點心局,為什么會爆發?也是因為它的整個生產實現了標準量化,而門店,除了是賣東西的地方還是個秀場,它最強的還是量產能力。
創業有很多不確定性,但你要反復確定的是,你是否在跟時間做朋友。
第二,你是否是在把一件事件做得更深、更寬,還是在不斷挖井;
3.消費飽和時代,不在用戶心智層面的競爭都是徒勞
現在年輕白領是什么心態?一是持續性不想上班,間歇性精神崩潰;二是送命式熬夜,馬后炮式養生;三個是做夢式想暴富,習慣性地被治愈。
這些心態你不一定能看上(或理解),但你要去適應他們。
下沉市場小鎮青年的心態也有意思。宜興開第一家奈雪的茶的時候,排隊都排爆了。剛開始我無法理解,現在我理解了,(宜興)房價低,時間比你多。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怕死,越來越想瘦。我們辦公室還有減肥紅黑榜,我女兒才6歲就渴望變白、變美,越來越多的人買功能性產品。
做品牌要做用戶心智,它是終極戰場。消費飽和時代,不在用戶心智層面競爭都是徒勞。
你做廣告,做不到讓消費者知道你是什么,打再多廣告都是浪費。
最近我們跟全家(便利店)聊,全家要收很高的條碼費,且每個產品要單獨收。什么樣的情況下能降低進場費呢?(你的品牌搶占了)用戶心智。
用戶進這個店就是為了買(你的)東西,沒有我就不進去了。我買XX東西的時候肯定會想到你,你只要做到這個,渠道會為你降低進場費用。
現在,營銷渠道非常分散,做決策也難。像我們,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知乎都要考慮,聚焦后怕錯過,稀釋后怕沒效果。
營銷渠道分散、營銷費用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明確的心智(目標),做再多營銷都是浪費錢。
第一步是窮盡所有的玩家,明確你的行業里,每個玩家到底想證明自己代表什么,如果你發現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代表什么。恭喜你,你可能在跟一群沒那么強的對手在玩。
第三步是分析(做用戶)心智到底有沒有用。不是看你喜不喜歡,而是看消費者是否聽得懂而且認為有意義。
老干媽、海天等上一代調味品,強在萬能,老干媽靠一款產品擊穿了N個場景,海天的拳頭產品海天黃豆醬主打怎么吃都好吃。
拌飯醬則經歷了下飯、有料兩個時代,再打下飯、有料,我認為沒有任何機會。一開始,我們的slogan打的是“名菜風味拌飯小醬”,當時我們內部認為很好。
但我問了很多用戶,什么叫“名菜風味”,(用戶表示)聽不懂。所以我們重新定(用戶)心智,主打“一個人吃飯帶小醬”。
品牌定位關鍵是回答三個問題:你是誰,有何不同,何以見得。這三個問題,非常靈魂的拷問。
名字很重要,最好讓別人聽到品牌名馬上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不用問第二個問題。
比如王小鹵就是做鹵味的,餓了么就是跟吃相關的;還有一個判斷點,名字要有品牌感。舉個例子,“張三麻辣燙”有品牌感嗎?明顯就是為了讓人們記住是做麻辣燙的,絕對不是品牌。
有何不同,就是你對用戶有什么意義?如果你回答不上來就很尷尬,因為這個時代的用戶,根本沒有時間跟你交流,聽你解釋。
我們面向零售的拌飯醬,起了一個新名字“帶小醬”,就是為了讓用戶知道我們是干嘛的,在任何地方都寫上,“一個人吃飯帶小醬”。
4.產品是1,其他是0
4P理論是最經典的營銷理論,只要4P理論理解的夠深,品牌一定能經營好。
產品是1,其他是0,有了1才有后面的0,沒有1的話,后面有一萬個0也沒用。
做消費的企業不重視產品,這家企業就廢了。創始人千萬不要幻想營銷可以代替一切?,F在,大部分做消費的都是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這會導致產品系列很隨機,今年的產品跟去年的產品可能沒有任何關系。
產品是你的價值觀的折射,如果完全靠ODM工廠,產品一定是不長期的。
作為創業公司,用戶對我們公司的理解,無非是用我們的產品,當我們營銷和品牌做得少時,產品是我們與用戶接觸的唯一觸點。
所以,對于創始人而言,對產品要求再高都是不會有錯的。
研發跟品牌是一家公司最大的價值所在,超過銷售、渠道等,研發和品牌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你一定要在產品上花功夫,要有研發邏輯,最好有研發實驗室。
為什么佐大獅直到2021年才推出零售,因為我們用了1年時間做產品,不斷拜訪產業、不斷測試、不斷試吃,吃到胃里都是燒的。
價格做得好就是戰略。把價格打下來做到極致,對拉新特別好用。
自嗨鍋在這方面很厲害,它敢用9塊9作為引流款,它還有一堆變現款。消費品的超級打法就是這樣。
我們現在還沒有膽識這么做,主要原因是我們SKU太窄了,一旦有引流款,變現款出不來就危險。那時候,你品牌沒出來,又沒有溢價,意味著你毛利比別人低,還怎么打?新消費品牌在價格上普遍存在挑戰。
渠道有機會,但終局都一樣。所有做新消費品牌的企業,幾乎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找流量洼地。
天貓興起做天貓,抖音起來進抖音,小紅書已經成了標準的種草平臺。的確有很多消費品牌靠流量紅利做了起來,比如完美日記。新渠道產生時,大家要保持敏感。
我們創業做佐大獅,也得益于外賣渠道。我對渠道的觀點是,最終全渠道是每個品牌躲不過的歸宿。
我長期看好線下流量,只有擁有屬于自己的線下流量、私域流量,才可能有一個長期的、良性的流量結構,否則命脈握在別人(抖音、快手等平臺)手里,成本越來越高,那是很痛苦的。
有渠道才有營銷,營銷大多都是飛機起飛曲線。營銷的滲透建立在渠道滲透基礎之上,如果你沒有渠道的滲透,用戶買不到,或者無法高效地買到,你去營銷就是浪費錢。
比如在分眾上狂砸廣告的妙可藍多,它是閉著眼睛砸的,但前提是貨鋪到了線下所有的零售終端。
營銷滲透是一個長期的事情。所有的營銷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創始人要有戰略定力。我不知道誰能在投了5000萬元后沒效果能坐得住的,反正我是坐不住。
(弘章資本創始合伙人)翁怡諾說做品牌就像往一個池子里注水,每次注水池子的水位都在升高,到某一天才有可能溢出。做品牌營銷不代表水馬上就能溢出來,只有持續不斷地做,水才有可能溢出來。
1.創業初期只做一件事
這一點,我交了挺貴的學費。創業初很長一段時間,佐大獅總有一些創新業務在跑,現在這些業務都被我關掉了,或者以投資的形式賣掉了。
因為兩三個業務同時并進,除了費錢,最主要的后果是發現自己的管理精力、戰略制定拖泥帶水,在核心的東西上不夠聚焦,又無法有決心在戰略性地區做一些事情。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有一句話,越想越有道理。創業就像高臺跳水,動作越少,死亡率越低,動作越多,可能死的越快。
因此,對于CEO而言,除非你某一塊業務已經非常成熟,甚至上市了,如果你這塊業務還沒到爆發期,還是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創業一定要找到自己的MVP(最簡化可實行產品),而且MVP最好是清晰的、盈利的。否則,就像是在沙灘上蓋大樓,蓋得越高倒得越快。
如果你沒有MVP就去擴張,是非常危險的。對應到前面講的經營控制點,就是一定要搞清楚你的經營控制點是什么,MVP到底哪一層是最扎實的。
其實就看兩件事,業務模型和財務模型。業務模型是否夠清楚,簡單可復制;財務模型是看它短期之內、長期來看,盈利點在哪里?
3.不要輕易投入固定成本
我曾經想到一個項目,當時覺得它對我們整個產業都有助力,決定投入。HR一個月招了50個研發,人力成本100-150萬元。兩三個月后,項目關掉了,開始裁員。
對團隊來講,每一次裁員,不管裁多裁少,裁大裁小,都會影響大家的信心,都是對團隊的一次打擊。
因此,現在只要不是戰略性的(項目),我們都會用第三方,派核心管理人員去操盤。
在未確定之前,全部用最簡單、最普通的方式去做,等確定之后再進行投入,否則來得快去得也快。
很多早期創業者會迷戀規模,一旦你進入這種節奏和邏輯的話,整個團隊的風氣都不太好,你一定要搞清楚長期經營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4.創始人要自己下場,團隊不要超配
創始人下場的好處是什么?整個組織的反應會更迅捷、更明顯。如果中間有職業經理人,他會有很多的考慮,比如他的KPI、職業前途、人設、立場,辦公室地位……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
要是創始人,很簡單,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能解決今天就解決。相反,如果搞一堆經理人,很多一線的東西和底層的東西你會了解的越來越少,你拿到的是二手信息,你離產品等會越來越遠。
創業初期,意愿大于能力。創業初期,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沒有那么復雜,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團隊,意愿大于能力。
價值觀正確、對公司忠誠、有創業意愿的人,比能力強但心不在公司的人更有價值。
團隊管理和公司文化上,解決問題為導向,怎么簡單高效怎么來。
我們公司內部是禁止寫PPT的,能用三句話講清楚的,就不要用一堆酷炫的東西給我看。當然,這個東西是見仁見智,其他公司未必喜歡這樣。
團隊管理上,我們是十六字方針:創造夢想、達成共識、丑話當先和堅決執行。創造夢想是說我們做的這件事很大;在非此不可的事情上,我們要求在會議室就必須達成共識,不能開會時劃水,會后說不同意;
丑話當先是說非此不可的事情上不能放松,比如銷售每天8家拜訪,你做不到我們是要喝西北風的。
堅決執行很好理解,商戰如戰場,很多仗是要犧牲流血的,作為老大要有堅定的態度。
5.要學習如何做好CEO或創始人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我一直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做好一個公司的CEO?有沒有標準答案?有沒有能力模型?能力模型是什么?有一些心得。
有創始人說,我管理很扎實;有創始人說,我的產品研發很牛,但如果方向是錯的,所有的東西都抵過了。
只要方向是對的,其他東西松一點是沒有問題的,最多是時間的快與慢,效率高一點低一點的問題。只有方向是生與死的問題。
目前,我最關注兩個問題,品牌和產品力,賽道問題是前期就看清楚的問題,其他問題我基本不管,我的幾個合伙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怎么確定方向是對的?你需要有充足的時間跟社會做信息對稱,看看大家的想法、感覺、狀態。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才能明白這個世界在發生什么,頭部(企業或品牌)在思考什么,行業發生了什么變化。
如果在一口井里苦苦思考,你會成為自己的天花板,很難突破。我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都要安排與外界的溝通交流。
我自己是桌球愛好者。比賽中,大家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嗎?有人說是運氣,其實最重要的是心態。心態不好是打不了職業賽的。
創業過程中,很多時候你會擔心企業會不會死了,是回去上班還是繼續創業?很多時候有這種噪音,會導致你焦慮、緊張,會非常干擾你的判斷。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過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他說,你看對手,就像開車看反光鏡里的其他車,偶爾看他一眼,但你的視線還是聚焦在自己的車道上。
這6件事分別是制定戰略、組織配套、團隊與流程、管理好董事會、外部相關方和個人規范。這張圖,可以用來查漏補缺,你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有欠缺。但我認為,這6項里,公司戰略是最重要的。
在做關鍵決策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一個聰明的決策,還是一個智慧的決策?
聰明的決策是,我在這件事情上有很多的收益。智慧的決策是,所有參與者在這件事上都有很多收益。
你是一個精明的人,還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別人是能感覺得到的,有時候最大的智慧還是利他。
信息來源:
咨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