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改變著每一個人的工作生活方式,我們也不例外。記得我剛出校園踏上招聘這條“不歸路”的時候,當時每天有看不完的投遞簡歷,一天打一百多個邀約電話,然后批量面試,批量入職。那個時候雖然感覺累,這種累更多的是體力上的累,但看到成果,還是蠻有成就感的。不過現在想這么忙活估計是不太現實了。
時代在變化,特別是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意味著更多被動求職者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挖掘與連接,因為這部分目前不怎么看機會的群體,大多是績優與骨干人才,是公司發展產生加速度不可缺少的支撐。所以越來越多的招聘汪們開始走出固有的思維深井,走進目標群體去窺探他們是怎樣的一群生物,努力跟他們交流產生共鳴。這時候企業對招聘汪的期望轉移到了對優秀人才的連接、學習、與吸引。
以前是體力的較量,現在更多是腦力的角逐。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都很快,你不夠勤奮不夠快聯系到這個人選,他就被搶走了。一個聰明的招聘汪一定會想方設法,在人選有跳槽念頭的時候快速出擊,完成轉化。當然這需要人才連接體系的建立跟完善,包括招聘渠道的延伸,內外部KOL的培育跟激勵,人才地圖的繪制與落地等等。
一切也很開放,開放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以前招聘網站沒有這么普及的情況下,找高端人才幾乎全靠打CC,找個繞過前臺妹子的理由去接觸到這個目標人選。但是現在我覺得這種工作方式可以被淘汰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找到任何一位人選的電話,并沒有多難。
雖說HR的入行門檻不高,但是真正做好的并不多。至少我認識的HR群體里面,做到頂尖的屈指可數。
最近我在獵頭公司聽見一個小姑娘給人選打電話,你們感受一下:
“喂,您好,請問是xx先生嗎?我這邊有個職位想跟您溝通下,不知道您最近看不看機會呢?哦好的那我不打擾您了。” 然后pia,電話掛了。
那時候我特別想給她上堂關于打陌生電話話術的培訓。沒辦法,職業病,后來想想還是算了。
我們講人才連接、人才池運營,從來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需要長期的人才積累與互動。我經常跟團隊的小伙伴講,對于優秀的人才,千萬不要輕易放過(當然如果態度很惡劣的可以直接無視),雖然他這次不看機會,沒關系,加個QQ微信,然后把他手機號碼存入手機,這樣脈脈、領英就可以在讀取通訊錄的時候,自動把他的一度人脈、二度人脈、三度人脈都展示出來,然后再一個個的加,積累這個細分崗位的人才池。等他某一刻干的不爽的時候,在朋友圈一吐槽(請相信,不管對企業多么忠誠的員工,一年總會有那么幾個瞬間想跳槽),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趁虛而入”了。這是我多年招聘工作的一個習慣,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要有積累人脈的意識,一個優秀的人才身邊絕對有同樣優秀的朋友,這是社交屬性決定的,通過工具的使用,我們可以滲透到他的朋友圈,形成連接互動,在關鍵時刻往往能夠給你驚喜。
這里邊還有一層意思,招聘不是等你需要招這個崗位的時候,才去招人,往往可以前置,形成人才提前入職的效果。一個優秀的HR具備企業業務戰略嗅覺,能看到目前以及不遠的將來,公司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比如研發類的,如果移動端跟PC都做,安卓、IOS、Java、PHP等等這類是常規崗位,還要看到公司業務的短板是什么,如果是用戶量增長過快帶來的系統危機,那么高并發的運維跟DBA必須開始物色了,從一線互聯網公司里面勾搭人才。這些都需要自己的預判,然后跟用人部門持續互動,才能從救火隊員的角色變成真正的業務partner。
所以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一名優秀的招聘汪應該把60%的時間都放在對外部市場人才的關注與連接上,30%的時間放在對業務需求的理解與協作上,剩下10%放在日常雜事上。如果你感覺一天下來很忙,但是不知道忙了什么,一定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這里有個建議,每天早上九點半以前,把今天需要做的幾件事情跟預期目標寫在本子上,養成習慣,會有收獲。
最近發現一個挺驚喜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企業都設置了“招聘專家”這個title的崗位,并從一線公司里面招人。我曾經跟一位業界前輩探討過這個事情,為毛滴滴打車這樣的企業每個事業部都放一個招聘專家,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需要什么樣的技能。
一方面,在人才搶奪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招聘汪,工作的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比如在阿里內部有運營專家,技術專家等等,說明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招聘放在了影響公司發展的戰略地位,這類崗位年薪普遍在40-80萬之間,這是很喜聞樂見的一件事兒,各位同仁好好努力錢途無限。
另一方面,也對招聘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總結過這個崗位要求,必須對招聘的各種玩法很熟悉,并且通過運營的方式去落地,通過數據的形式去呈現,加強雇主品牌建設并且完成人才引進。
招聘是可以做到像玩兒似的。如果你很苦逼,只是還沒找到其中的樂趣。
下面跟大家分享幾個互聯網行業的招聘玩法。
1. 內部推薦。這個玩的好可以解決三分之一以上的招聘需求。好多企業都在做,做的好的相對較少。不足之處是運營的方式跟力度還不夠。內部推薦首先要建立起內部員工自上而下的意識,可以在開跨部門例會的時候TL去宣導這件事兒;可以做一塊宣傳墻,把伯樂領現金的照片掛上去,設計一些宣傳的圖片以及口號,易拉寶等等,形成一種爭當伯樂的氛圍;可以每半年總結一次,排在前幾名的伯樂獎勵自助游之類的,引起大家的推薦興趣與意愿。當然,對于推薦的人才要第一時間給與反饋,以免打擊伯樂的積極性,對內部KOL給與他們特別的精神或物質激勵,KOL是推薦大牛的有效渠道,可以好好運營跟維護。內部推薦是一項持久戰,跟產品的運營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線上線下怎么引流通過UI文案吸引關注,比如對會員的行為做有效分析并做到定制化服務,比如在節假日給重點客戶給力的折扣等等,這些運營思路都可以借鑒學習。
2. 行業Mapping。這個玩法不常用但是特別重要。需要我們保持對同行的關注,通過搜集競品信息來分析人才結構,確定我們需要的人才在哪里。比如移動電商領域,美麗說、蘑菇街、洋碼頭、卷皮、貝貝網等等,如果這些是你公司的同行,必須對他們的了解細化到這個產品經理是哪個事業部、負責哪條產品線、下面帶幾個人、匯報對象是誰,甚至是他的背景、名字。我認識一個招聘汪,真的對他們的競品公司組織架構人員背景如數家珍,這十分難得,需要長期的跟蹤跟信息采集。
Mapping的好處在于,通過了解同行,來為企業的業務提供關鍵決策信息,特別在新興領域,沒有太多的先行者,那么同行在做的實踐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成功實踐,在這個基礎上做業務創新。
當然最大的好處是在關鍵時刻對優秀人才的引進。上面說的這個朋友在去年,當獲悉某同行將被并購的消息時,第一時間帶領業務部門TL飛去北京,在某公司辦公室樓下包了一個咖啡廳一個禮拜,然后這一周時間,把某公司三分之一的人都見了。帶回大批技術精英。這些人可不是你天天在公司刷招聘網站能夠聯系上的。
3. KOL布道。優秀的企業總會有那么幾個行業大牛,把他們拉進來一起招人,效果更佳。我知道有互聯網公司嘗試這樣一種玩法:比如某知名互聯網公司技術總監,在微信群里分享一個新興技術,然后在開始前一周招聘汪做大量宣傳,把各企業項目負責人或者TL拉到群里,為了激勵大家定期在群里發紅包互動,設計H5文案轉發宣傳等等。技術總監當晚與400+同行做了一次交流與分享。之后招聘汪就可以在這個群里定點勾搭了。
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人才連接的思維是通用的,會有很多創新的玩法需要我們去思考實踐,只要能過把優秀人才連接聚合起來一起玩,就會有價值。
4. 人才池運營。去年參加過一次某電商企業的公開參觀日,還蠻有感觸的。他們會定期組織人才池的目標人群到企業里面來參觀聊天,吃喝玩樂,把企業好的地方展示出來,把企業的價值觀融入在游戲互動環節,通過線下的這種交流,能夠進一步發現價值觀趨同的這部分人選,也能吸引到人才加盟。這是一種不錯的嘗試,當然,如果企業比較小,也是可以操作的。比如,逢年過節給人才池的伙伴們發發祝福的郵件,比如公司舉辦員工活動的時候把擬入職的新伙伴也叫過來一起感受,這樣放鴿子的概率是不是也就降低了?我個人覺得人才池要運營的好,一方面要體現對人才的尊重與理解,同時向他們傳遞一個信息,你們對于公司來說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是EVP建設的需要,通過圈內的口碑相傳,你能收獲的驚喜遠遠大于你的付出。
篇幅有限,僅做以上實踐玩法分享,玩法很多,連接與轉化的思路都是相通的。
最近有個做招聘的朋友跟我吐槽,天天被公司內部各種流程各項雜事各種問題員工所累,好長時間沒有真正作為一條狼去獵食了。
確實是這樣,招聘汪從來都是企業網羅外部優秀人才的獵手,如果長期不出門打獵,信息會滯后,嗅覺會遲鈍,最終失去充當獵人的資格。
很多人覺得做招聘很辛苦,通常是沒有找到對的方法,沒有指導工作的好的方法論。
最近面試過幾個百萬獵頭,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于空缺崗位會有饑渴感,不把坑快速填上心里很不爽,所以他們效率都很高,當然取決于一直以來的人才積累,他們每天都會接到高級人才的來電,說最近在看機會。我一直覺得,你有多少求職者的電話簡歷并不重要,有多少求職者存了你的電話才是重中之重。這個可以通過招聘環節去節點銷售,這里不多說。只有足夠多的求職者知道你的角色,信任你,并且能第一時間聯系到你,這些被動求職者是一座寶礦,當電話響起時,不費吹灰之力就有獵到蘿卜了。
還有,百萬顧問對于職位都很專注,對人才挖的很深。成單后我會去分析,這個蘿卜是通過哪個關系節點進來的。我發現大多是在三度人脈之后。這些都可以給我們招聘汪一點啟示,在找人方面,你是“盡力”了,還是“拼命”了,不深挖到想要的人才誓不罷休。后者,是招聘汪的進階狀態。
招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很考驗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前一秒被N多個求職者放鴿子了心灰意冷,后一秒offer了一個人選整個人神采飛揚,所以特別容易得蛇精病。
很多好的經驗我也想找機會分享給大家,讓后來者少走一些彎路,在邏輯框架上建立起基于實踐的招聘方法論,每一個招聘汪,都值得更有價值的工作。